4月18日晚,农学院第一期作物学前沿讲堂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遗传育种系棉花育种课题组郭旺珍教授、种业科学系鲍永美教授、遗传育种系水稻育种课题组王超龙教授、农学系耕作课题组杨海水教授、小麦遗传育种课题组王秀娥教授应邀给大家作报告。讲座由农学院辅导员杨宸宇老师主持,农学院本科生参与学习。
郭旺珍教授通过形容棉花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的馈赠,阐述了对棉花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棉花育种系的悠久历史和目前的研究团队概况。郭教授从如何筛选出棉花优秀性状的相关基因到如何对棉花进行设计育种和品种培育等方面向同学们讲解了课题组在研究棉花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郭教授表示,棉花遗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们正致力于将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棉花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郭教授殷切鼓励学生们一起探求棉花的科学奥妙,共创美好幸福生活。
鲍永美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种子实验室时发出的倡议出发,剖析了当前种业科学的痛点和重要性,并按照“国家种业战略需求-种业振兴的行动-种业研究成果”这一主线,向学生介绍了种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发展现状、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等情况,重点介绍了农学院种业科学系的研究方向和各课题组的教授团队。最后鲍永美教授借用袁隆平院士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鼓励同学们攥紧“种子”这件大事,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超龙教授从水稻育种的重要战略需要和水稻育种面临的挑战出发,分享了我国水稻品质优质化的科研进展,并介绍了课题组如何对水稻重要性状关键基因进行挖掘,分享了课题组曾获得亩产创造世界纪录的优秀成果。随后,王教授介绍了水稻遗传育种课题组的主要科研基地和平台,以及国际合作和国际影响力等情况,并激励同学们积极了解水稻育种相关方面的知识,为我国水稻品质优质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海水教授首先介绍了农学系耕作课题组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着重阐述了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效率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和科学假说。与此同时,杨海水教授重点介绍了与此对应的研究方案,以及植株与AMF互作关系的重要发现。最后杨教授表示,有关根系与AMF的相关课题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研究土壤微生物共生的新可能令人充满期待,培育特殊菌种以助力小麦增产增质的技术一定有着能够落地实现的一天,同时,他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去挖掘更多的特殊菌种。
王秀娥教授以小麦的前世今生为出发点,巧妙地引入遗传物质染色体这一关键概念,由此向同学们介绍了细胞遗传研究所的渊源历史、研究团队、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在阐述过程中,王教授着重讲述了细胞研究所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完善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体系,以及该体系下挖掘出的高产高质基因和选育出的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最后,王教授对小麦研究提出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展望,表示小麦研究与现代技术的相互结合将为小麦遗传育种创造更多可能性,鼓励同学们加入细胞遗传研究所,共同探索神奇多倍体小麦所蕴含的奥秘。
生物育种实验班的孙欣怡表示,作物学前沿讲堂让她初步了解了棉花、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育种技术和发展趋势。在抗病性方面,育种技术通过对作物基因的编辑,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基因的品种,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抗旱性也是作物育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选育具有抗旱基因的品种,可以帮助作物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生存能力。这次讲堂让孙欣怡更加深入了解育种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次讲堂最后,杨宸宇老师作总结,期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期作物学前沿讲座有所收获,在日后专业学习和人生目标选择中找到方向,同时表示学院老师都秉持着欢迎的态度,希望同学们前来交流与讨论,也盼望同学们持续用功学习,在学院找到施展才华的一方天地!